发布时间:2023-10-24浏览次数:12
中新网山东沂水11月30日电 (李明芮)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11月3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物考古专家,围绕跋山遗址群成因及内涵、考古成果规划保护及利用开展论证。
论证会现场。李明芮 摄
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中心的跋山遗址群为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主要包括山东2020年发现的跋山遗址,2021年发现的水门遗址,2022年发现的水泉峪遗址,2023年发现的葛庄遗址和沂河头遗址。
“目前围绕跋山遗址群已开展近4年的考古工作,采集、出土文化遗物3.5万余件。出土的距今10万年的象牙质铲形器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古人类使用的巨型象牙制品,与此相互映照的还有同层出土的一定数量的骨制品和大量石制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在介绍跋山遗址群时说,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中心,周边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同期和晚期遗址,这些遗迹所对应的古人类活动在性质上与跋山遗址主文化层所反映的行为存在联系。
李罡介绍说,跋山遗址群发现的文化遗物证明晚更新世期以来,沂河流域连续生活着一定规模的古人类群体,他们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传承和发展着华北小石器技术传统。“直到进入距今3万年左右,这里成为华北地区出现细石器技术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种技术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绝对主力的生产力角色。”
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文物考古专家实地探访山东省临沂市跋山遗址。图为部分遗址。 李明芮 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社江表示,跋山遗址群为打破山东旧石器考古工作瓶颈问题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翔实资料,随着跋山遗址群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数量不断增加,将推动山东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希望未来拓展研究领域和空间,有更多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跋山遗址群遗址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是巨大的,但它的可视性、展示性很小,其考古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辉认为,跋山遗址群的遗址及发现需要及时向公众传递,不能是考古人自己吆喝,要将这些发现放到社会环境中。他建议,政府积极与考古研究院沟通,将跋山遗址群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传递出去,面向世界,扩大范围。
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文物考古专家参观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示。 李明芮 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认为,跋山遗址是山东省境内少有的极具研究价值的旧石器遗址,在建立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方面,具有极大潜力与科研前景。他建议,邀请更多的考古专家参与解决跋山遗址群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这也是未来环境考古工作能够在聚落考古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陈全家表示,对跋山遗址群的年代测定,应尽快揭露遗址的连续地层剖面,并弄清楚该遗址的年代上限,建立年代序列和地层序列,同时动物化石和出土的石制品研究应开展全面分析,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系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双权称,跋山遗址群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址,在其使用、废弃以及埋藏阶段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遗址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成为判断遗址完整程度以及解释人类行为与活动的基础。“参与跋山遗址群发掘的考古人员应进一步扩大发掘区,扩大发掘面积,把自然环境还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弄清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表示,跋山遗址地层连续,文化遗存丰富,时代为距今10万-5万年,为探讨中国境内现代人来源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跋山遗址群新出土的细石器年代更早,与长期流行的石片石器工业构建起山东地区晚更新世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也为探讨华北南部细石器起源提供了新线索。他认为,文物遗址需要有最好的、完整的阐释和展示,但前提要对遗址有很好的保护,在开发利用研究中要予以充分重视。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出。图为野马。李明芮 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守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总结时对跋山遗址群的未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去谋划系统的工作规划,制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并注重多学科的合作交流,明确学术目标,增强调查力度,及时发表科研成果。(完)
中新网福州11月30日电 (记者 龙敏)30日,随着长196米、宽35米、重4.4万吨的福建厦门跨东海域通道北延伸段工程上跨福(州)厦(门)高铁公路桥转体梁,顺时针转体85度跨越福厦高铁。转体成功后,转体梁合龙段不再位于铁路上方,最大限度减少了合龙施工对铁路线路运营的干扰,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
30日,随着长196米、宽35米、重4.4万吨的福建厦门跨东海域通道北延伸段工程上跨福(州)厦(门)高铁公路桥转体梁,顺时针转体85度跨越福厦高铁,转体成功后,转体梁合龙段不再位于铁路上方,最大限度减少了合龙施工对铁路线路运营的干扰,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供图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转体施工,是世界罕见的同类型超大型混凝土T构结构转体施工,上跨福厦高铁,面临转动重量大、线性控制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和转动精度控制难度大等多项难题。
为确保转体施工顺利进行,参建单位利用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对桩基、球铰、转体等施工过程进行电脑模拟,保证施工工序精准完工,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梁体配重,保证转体施工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厦门跨东海域通道北延伸段工程于2022年5月开工建设。为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在建高铁工程的影响,建设与施工单位采取“先建桥后转体”的施工方式,破解了在建高铁与上跨公路桥同步建设的难题,为中国高铁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中铁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转体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智能化实时可视监控系统,监控转体梁关键截面应力、桥端位移、转体速度、空间位置、风速风力、牵引力等相关参数,实时掌握转体梁工作状态,将转体误差控制在10毫米之内。
福厦高铁是中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跨海高铁,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最高达62对。自开通运营至11月29日,福厦高铁共计发送旅客61万余人次。
海峡(福建)交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喻文球称,福厦高铁的开通运营,与福建省路网干线相互连通,将助力福建建设东南沿海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智能交通体系,有效提升民众出行质量,进一步拉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完)